广告

随县田王寨景区

随县田王寨景区
官方网站:随县田王寨景区
获取网站
所属分类:随州网站 累计点击:
网站关键词:
我要纠错
网站介绍
电话:0722-4692388
联系地址:湖北省随州市随县万和镇曾家塆

电话:0722-4692388
联系地址:湖北省随州市随县万和镇曾家塆

景点简介
 田王寨景区位于桐柏山第二高峰固城山上,海拔1080 米,总占地面积657.9公顷,北倚固城山,东、南、西边均为悬崖峭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

田王寨始建于元末,因田姓农民在此结寨反元称王而得名“田王寨”。清朝道光年间,本地豪绅戴耀堂因护送皇帝有功,被封“九千岁”,自此戴九爷组织周边八县百姓对田王寨进行大规模扩建,依山顺势用石块砌成12.9公里、高8米、宽1米的寨墙,建石屋999间,建有“银銮殿”、商贾集市、饮马池、豆腐店、磨坊、兵营、放马场等设施,可屯兵民数万。田王寨古寨面积约5万平方米,寨内设有瓮城,外设七门一卡、五营四哨、烽火台、擂鼓台等军用设施。被称为“华中第一军寨”,是古代桐柏山地区人民躲避战乱、维护和平的庇护之所。

田王寨拥有丰富的革命文化历史,红三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等多支红军部队先后来到田王寨及周边地区,红军良好的军容军纪、朴实的亲民作风给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留下了很多军民鱼水情深的故事。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新四军第五师、中原解放军桐柏军区总部所在地。李先念、贺龙、徐海东、王树声、高敬亭、刘华清、刘震、万海峰等400多位将军在这里工作战斗过。

田王寨景点介绍词

田王寨:座落在随县桐柏山太白顶风景区内位于桐柏山第二高峰固城山上,海拔1080 米,总占地面积657.9公顷,北倚固城山,东、南、西边均为悬崖峭壁,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据史记载它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204年)距今已有800多年,当时为抗元军入侵,由桐柏山田姓农民聚众起义,自称田王,立寨于固城山,养兵聚将,训练兵勇,积草屯粮。寨城依山顺势用块石砌成,围有九个山头,寨墙起伏,宛若长城。寨内面积约1.5平方公里。有高水位泉池,名曰饮马池,用之不竭,东边悬崖千仞,有一孔如月,名曰月儿岩;东北有擂鼓台,巨石斜立,探身寨外;西有鹰子咀,如巨鹰凌空展翅。东边有东旭峰、莲花峰、西霞峰、飞云峰等如众星捧月。南山的放马场,为田王辟建,用来饲养战马。田王寨作为古战场,出兵则居高临下,退过则固若金汤,直至后被元军攻破平寨;到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该寨增扩加固,改名为安和寨,面积约500万平方米,可屯兵数千之众,现有房屋遗址数百间。建有东门、大西门、小西门、大南门、小南门、北门和大北门共七座城门。南大门为正门建有瓮城,为进寨的主要通道,也是御敌的重要防线。内设有东、西、南、北、中五个军营,外设四个哨卡,南门外150米处有烽火台,又名四方城,为第一哨卡,主峰建有“银銮殿”(现仅存遗址),扩建后的田王寨,寨墙长达数十公里,内;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先后由贺龙元帅率领红三军;程子华、徐海东大将率领红二十五军,曾驻扎于此。如今的田王寨硝烟早散,遗址尚存,残缺的寨墙城垣,虽没有往日的雄伟,却见证着历史沧桑,见证了中华民族不屈不饶的精神。该遗址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是华中地区保存最大最好的古兵寨群,被誉为“华中第一寨”。

 

风餐露宿:在我们右边一片树林里是以红色文化、军事题材为主的帐蓬露营地,在露营地里主要展示森林吊床世界,集聚了很多样式的军用帐蓬。大家若有兴趣不仿到哪里住上一晚,体验下露营帐蓬的感受。

 

红军标语: 在我们眼前巨石上书写着当年红军长征时的标语,这些标语反映着当年红军在艰苦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和勇往向前的精神,凝聚着红军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伸张正义的主张。

 

月儿崖:位于田王寨东南边,从谷底直与岭齐,峻岩巨石如斧劈刀削,俯自视之,令人不寒而栗,谷底清幽,瀑布飞挂。因崖壁上有似锣圈状印记,故取名“锣圈崖”,锣圈挂此露出半边像月牙,故又得名“月儿崖”。

月儿崖山崖垂直,最大高差136米,崖下就是田王寨大峡谷,风景雄奇峻美。相传桐柏山固城山上有一灵井,百姓经常山上求雨,后来有一妖怪占据要到祸害百姓,被隐居的大仙张良斩杀,月儿崖就是张良用剑气劈出来的。如果您从遥远的地方看月儿崖,能在悬崖中间看到还有一道“门”,传说那就是“天门”,那么您和田王寨这个福地非常有缘,您就是非常有福气的人。

 

烽火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古时在烽火台中堆砌艾蒿狼粪,遇战事危及,即点燃报警,烟气浓烈,俗称冒狼烟。它是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一旦有敌情入侵,烽火台燃起狼烟,夜间点火,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田王寨现存烽火台位于瓮城前方的山包之上,约200多米处,其视野开阔,可俯瞰整个山下,山下的风吹草动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一旦有兵匪从山下入侵,烽火台的放哨人员就会燃起起狼烟,寨内人员就会早做准备,待到敌人爬到山顶精疲力尽之时,迎接他们的将是全副武装以逸待劳的精兵,可谓是“狼烟起江山北望,龙起卷马长嘶剑气如霜”。

当然烽火台也有“失灵”的时候,当年红军从此经过,由于田王寨最初始的功能就是防御从山下而来的土匪,而红军是百姓自己的队伍,当时他们翻罐子岭沿山脊来到田王寨,寨内百姓见红军如同神兵降临出现在后方,都高兴的欢迎自己的子弟兵,并主动帮忙警戒防御,以防“白狗子”们上山偷袭,也许是保密工作做的好,白狗子们始终没敢上来,所以烽火台也就失灵了。

 

瓮城:是中华民族智慧的一个缩影,它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战争苦难之后而创造的。古代汉民族大都“因山为城、因水为池”,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是城门,城池的防卫者也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力。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呈半圆形或长方形,用于保护薄弱的城门。

田王寨南门瓮城依山势而建,全长55米,成半圆形状。内城门朝向西南,瓮城门面向东南,墙外是崎岖不平的山石、陡岩,从外向内进攻的敌人无法大规模展开。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如今瓮城经过景区修缮保护,城墙顶上用条石镇压,我们既能近距离欣赏和感受古人的智慧,又能从斑驳的岁月痕迹中感受历史的沧桑。

 

南门城楼:是田王寨城寨系统一个缩影,分为上下两层,正面的有一汉白玉牌匾,上书“安和寨”三字(现保存在县文博馆内),相传为清朝举人戴九爷所写,字体为瘦金体,刚矍有力。城楼墙高8米,长5—7米宽近一米,有射击孔、瞭望孔,门洞高2.5米,宽2米,仅容纳2人并排通过。城楼保留着清朝时的样式,因年久失修已部分坍塌,2019年我公司申请随县文物局组织专家团队对城楼进行了修缮,不仅保留了原始的样貌显得古朴大气,还提高了建筑本身抗自然灾害的能力。城楼面朝西南方的烽火台,以银銮殿、固城山为靠。站在城楼上,触摸百年历史印记,俯瞰随北的百里河山,远眺江汉苍茫大地,令人感慨谁主沉浮。

 

城墙:北接固城山绝壁,东、西、南面均为悬崖陡坡,城墙就修建在坡崖边缘,将寨内和寨外隔绝成两个世界。主寨墙全长12公里,墙体高7-8米,宽1米,采用田王寨地区自然岩石堆砌而成,城墙未使用任何粘合物,完全依靠石头自身的重力,虽历经600多年的风吹雨打仍屹立不倒,这不得不说是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银銮殿: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20年),寨子下面有一大户人家,姓戴名曜堂,因排行老九,人称戴九爷。戴家世代勤劳持家,经营有方,其田产、商埠遍布鄂豫两省,积累了许多财富。戴家为保家护院,押运货物,组建了私人武装进行屯兵训练。清朝的道光皇帝经桐柏山在河南通往湖北的路上遭围困不得出行,戴家动用强大的家兵护其过境。道光皇帝为奖励戴家义举赐戴家主事戴曜堂顶戴花翎,封千岁都司,准建“官亭”一座,立“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碑于道旁;赐高1米长1.8米的“都阃府”匾额一方立于戴家舍屋堂上。在兵荒马乱日子里特许戴家屯兵用于自卫。此时戴家声望如日冲天。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戴九爷为防“长毛”,号令周边八县民众,沿险要地区围墙砌城,并在主峰寨内中轴线上建造了一座银銮殿,由于当时是在封建王朝只有皇帝才能拥有金銮殿,所以戴九爷作为千岁也只能建银銮殿了,因年久失修现仅存些遗址。

 

无风垛:位于田王寨西北谷,三面峭壁,峥嵘直耸,仅一鸟道可通,中有大石盈丈,裂缝不足三尺,游人必侧身而进,险隘奇绝,山顶有灵芝寺。据说抗日战争时富豪戴烈山将其黄白细软全藏于此,仅以支枪看守,当时山中匪盗蜂起,未敢犯此,真可谓一夫把关,万夫莫开。每适大风鼓山,峰顶灯火不动。古志传说峰顶有避风宝珠,孤峰岑寂,仙境一般,实为修道良所

 

放马场:走马道北是芳草凄凄,蜂蝶如画的10余平方公里的山,树稀而草鲜是放牧军马最好的草坡地。

 

东寨门:东寨门位于田王寨最高峰固城山下,固城山是桐柏山第二高峰,四周均为悬崖峭壁,只有东寨门后有一条小路通向山顶,真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自古以来有“一峰险岫、固若天城”之称,所以被命名为“固城山”,又被称为“险岫峰”。东寨门北接固城山绝壁,南头一直蜿蜒到红石崖尽头,周边均为猿猱难渡的绝壁险道,仅寨门旁方圆几十米为地势稍缓的高山草甸,古人选择在这里屯兵守门,既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特殊的地形,又节约了建筑材料,不得不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东寨门外树木稀疏,唯有寨门旁边有一百岁古树郁郁葱葱。相传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从东边的罐子岭抵达东寨门外,向守门的贫苦百姓讲明了队伍的性质和来意,得知了红军是“贫苦人民的队伍”,是“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热情的百姓主动当做向导,引着红军到田王寨里面安顿歇息。1932年贺龙率红三军转战到田王寨一带,得到了十天的宝贵休整时间,面临聚集的反动势力,老百姓带着他们从东寨门经罐子岭翻越桐柏山而去。这棵小树见证了军民一家亲的场景,被老百姓们成为“红军树”,如今长得郁郁葱葱,在一片稀疏的草甸中显得格外惹眼。据说前些年还有人从树下挖出了红军当年悄悄埋藏的子弹呢。

 

占鳌头:“占鳌头”是桐柏山地区的一种习俗。相传田王寨最高峰固城山又名“水井包”,山顶有一井可直通东海龙宫。每逢天旱,老百姓便去水井包祈雨。有一年忽有一个自称“东海鳌将军”的妖怪占据上山道路,索要财物女子,百姓苦不堪言。隐居在太白顶的道士张良化为一书生,持剑与其大战三日三夜,将其斩杀于固城山下,鳌头落于崖前山下,月儿崖相传就是剑气所劈。张良临走留下“占鳌头可见真龙”的道言,附近读书人认为在鳌头上站一下就可以见到真龙天子,于是每次进京赴考之前都要到这里站一下,寓意“独占鳌头、状元及第”。读书的学生在这上面站一下也会有奇效的哦。

 

石瀑崖:相传红二十五军在田王寨召开紧急会议之后,继续向伏牛山区开拔,白狗子闻讯赶到田王寨军医院想捡点便宜。一名受伤无法转移的伤员在当地百姓的搀扶下向山上转移躲避,走到石瀑崖的时候,只见一股清泉从岩石上飞泻而下,红军和百姓喝水之后力气大增,继续上山。白狗子在后面紧追不舍,热的嗓子冒烟,忽然看到一股飞瀑,喜出望外地跑过来,却见这哪是瀑布啊,分明是一片白花花的石头。再看前面哪有什么人啊,分明是自己头昏眼花了。白狗子垂头丧气地下山了,红军得救了。百姓将这个神奇的石瀑布称为“石瀑崖”。

 

红军洞: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之后,一名掉队的伤员在老百姓救护掩护下活了过来,就在田王寨寨沟一处石洞养伤,老百姓也知道了他姓刘,他藏身的石洞被称为“红军洞”。刘伤愈后找到随县党组织,成为贫民团团长,人们称他“刘驼子”。在群众的掩护下,刘团长躲过了多次搜捕。不幸的是1948年,国民党反动派抓到了“刘团长”,几经严刑拷打刘团长仍然英勇不屈,被老羞成怒的反动派活埋在在厉山厥水河边的沙坡上。

刘团长的二女儿出生于1940年,建国后在厉山卫生院工作,现已退休。

 

“七仙女”和“七仙女寺”:1934年11月19日,红二十五军出发长征的第3天。当时前有阻敌,后有追兵,形势十分险恶。参谋长戴季英怕7位女战士:周东屏、戴觉敏、余国清、田喜兰、曾纪兰、张桂香、曹宗楷掉队,便动员她们回家,并给每人发了8块大洋。但7位女战士铁定一条心:就是死在前进的行列中,也决不向后转!她们终于留了下来,和部队一同前进,随军照顾伤病员。红二十五军将士们称她们为“七仙女”。

连续行军到了田王寨,有了老百姓的帮助,她们难得有休息的机会,于是将绑腿、裹脚布拆下来,洗干净晾在石头和树枝上。看到她们的小脚还敢跟着队伍千里跋涉,百姓对她们更加敬佩了,将临时医院所在的古刹寺称为“七仙女寺”。闲暇时间,她们也教大家唱军歌。《八月桂花遍地开》《工农兵联合起来》《当兵就要当红军》这些歌曲就是那时候开始传唱在随北大地上。

如今七仙女寺只剩下断壁残垣,当年七仙女舂米打谷的磨盘仍在,“七仙女”的故事仍然在广为流传。

 

华清亭:1934年11月19日,红二十五军来到田王寨,大部队上了田王寨,军医院带着伤员住在寨沟口的几间小屋。这里地势险要,有古树巨石掩护,旁边有一条溪流流过。当地老百姓得知红军是穷人自己的队伍,见红军秋毫无犯军纪严明,也都热心的来帮忙。秘书长程坦和宣传科长刘华清来看望,见到这一副军民鱼水情深的场景,也明白这都是红军队伍纪律严明得到百姓拥护的结果,两人琢磨之下,“三大纪律、六项注意”歌词初步形成。后人为纪念七位医护人员和刘华清等人,将这里改名为“七仙女寺”,刘华清驻足沉思的地方,建了“华清亭”。

 

柜子石:位于月儿崖对岸,一巨石形似柜状。传说内有金筷子、金碗,哪家有喜事待贵客,来借金筷金碗,只要在此烧香叩头跪拜,柜门自开,金筷金碗就出来了。后来有一贪心的财主借用后,叫丫鬟还时,留下部分碗筷,自此宝柜自动关闭,再也不能打开,变成此石,“柜子石”由此得名。

 

“金狮摇铃”:传说是田王寨上一风水宝地,山头酷似狮子头,山脊像狮子尾,夜间常听到有隐隐约约的摇铃之声,戴矅堂请风水先生去看地,先生曰是“金狮摇铃”风水宝地,戴曜堂闻之,将其母葬于此。后来风水先生恐点破龙脉,自眼将瞎,又向戴九爷献计曰,恐金狮跑了,必须把此地用石块砌墙围起来,戴九千爷照此办理,围墙切好后,风水被破,再也听不到摇铃之声了,戴家从此败落。

 

固城山险岫峰:又称水井包,与飞云峰并列,巍然争高,荆棘密布,峭壁悬崖,俯首下视,险不可攀,峰顶有井曰“龙池”。其水清澈,深通海底,传说旱时祈祷求雨必应。每于阴晴,池罅吐纳云雾,笼罩峰巅。有诗为证:花落碧嶂下,鸟归日暮时;云生孤峰顶,月影印龙池。

 

云雾洞:位于田王寨、险岫峰峭壁间,常有山岚封掩洞口,内黑暗且寒气逼人,实妖魅之宅,不可居人。此洞印宝禅师采金钗曾冒险一至。传说洞深无底,深通海眼,虽有人进去从未探到底。据说有位胆大好奇之人带来一捆蜡烛进洞,燃得剩下一只大半头的蜡烛时还不见底,不由心生惊恐,这时看到一位老太婆在纺线,老太婆对他说,“你不要再往里走,现转身回走,你手里半截蜡烛保你能出去。”一转身老太婆不见了,这位男子顺着烛光走出洞外,从此,再无人敢轻易往洞深处走。

  • 上一篇:随州炎帝故里
  • 下一篇:随州网
  • 无相关信息